作者:总体技术部 林涛
近日国家网信办、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印发了《人工智能大模型政务应用指引》(以下简称《指引》),旨在规范和推进AI大模型在政务领域的应用。《指引》明确总体要求,围绕政务服务、社会治理、机关办公、辅助决策四类场景提出具体应用方向,强调统筹集约部署与安全管理,要求合理选择实施路径、夯实数据基础、加强运行监测并严格落实保密要求,以提升政务数字化、智能化水平。
一、持续健全人工智能管理制度体系
近年来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式涌现,我国有关主管部门持续夯实管理制度体系。制度的完善过程目前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:
第一阶段,加强供给侧管理。先后通过发布规章制度、强化技术测评等方式规范和引导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。代表性的管理成果包括《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》、《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》、《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管理办法》、“人工智能技术赋能网络安全应用测试”等。
第二阶段,引导规范用户侧利用。随着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的印发,强化人工智能赋能经济社会发展、以及引导和帮助用户更好利用人工智能产品和服务,成为制度建设的新着力点。
《指引》的发布,立足政务领域,也将为更好地规范应用人工智能打造率先垂范的样板。
二、安全主线贯穿部署应用全周期
《指引》全面描述了人工智能大模型在政务领域应用的场景定位、部署要求、运行要求及保障措施,也凸显了“安全”在应用全周期中的关键价值。
一是将安全作为首要原则。《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在部署“人工智能+”政务应用时,就明确了“安全稳妥有序”的应用指导原则。《指引》更将“安全稳妥”作为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部署应用的“总体要求”之一。
二是将安全作为规范部署的重要指标。《指引》在对政务领域人工智能大模型的部署要求中,从整体性、一体化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安全部署要求,即“实施集中统一的安全管理和体系化技术防护措施”,避免“碎片化”安全风险。这与模型部署所应遵顼的集约化要求恰相呼应。
三是将安全作为运行管理的重要抓手。《指引》以独立章节明确了政务领域大模型实际运行过程中的安全保护要求,系统提出了建立安全制度、履行备案和安全评估义务、构建分类分级管理机制等9项安全保护要点。
四是将安全作为实施保障的重要机制。《指引》强化了安全技术手段对政务领域大模型应用的保障作用,提出了两项重要的安全保障机制:“政务大模型安全测评机制”、“安全性和潜在风险实时监测”机制。
三、引领潜在行业机会
《指引》是我国目前已发布的首个指导“人工智能+领域”部署应用的规范性文件,虽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,但其对网络和数据安全行业的潜在影响却不容忽视。
从市场机会来看,《指引》提出的人工智能大模型分类分级、对抗攻击检测与处置、日志记录审计等等具体技术和服务方向,都会成为拉动网络安全市场的潜在行业商机。
从行业培育来看。《指引》所体现的体系化、整体化、集约化的安全部署和管理思路,无疑对网络和数据安全行业的发展模式提出新的和更高的要求,无疑将推动产品形态、服务模式的深层次变革和发展。
